合作市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无垃圾整治行动,精心组织,精准发力,严格落实“1+9”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宜居人居环境,有力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传达学习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及2019年州委农牧村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牧村厕所革命等8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了《合作市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合作市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等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对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靠实了工作责任,明确了各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为深入推动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切实靠实工作责任。将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突破点,坚持把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级各部门把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分内事”和“责任田”,明确工作重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对乡镇、村组、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景区、河道水域等实行分片包干,全面延伸整治范围,集中整治农牧村环境卫生死角盲点,确保了整治活动有力有效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有2.6万人次参与了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累计清理各类农牧村生活垃圾1.4万余吨,清理村沟村塘淤泥81.6吨,清理乱搭乱建、拆除烂房烂墙烂圈等98处。
三是认真落实“1+9”政策。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2016年至2018年,共改造户厕1963座,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座;2019年实施农牧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3个,新建改建户厕1635座、农牧村公厕30座、旅游景点厕所2座。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制定了《合作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选取了19个示范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流程。统筹推进污水治理,部分村借助生态文明小康村及棚户区改造,将生活污水接入城市总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加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力度,基本建立了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个,全市回收废旧农膜约40余吨;加强对尾菜处理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率达38%。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建设污水粪便处理设备5套、粪便堆积发酵场360平方米,养殖场粪便和污染物经发酵返田利用率达90%以上。合理利用秸秆资源,2018年种植青稞等农作物9万亩,其中机械还田1.8万亩,秸秆收贮及其他方式利用6.8万亩。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6个行政村深入开展“清洁村庄”创建工作,引导农牧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39个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率、行政村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2018年至2020年,计划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302公里,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制定下发了《合作市关于开展农牧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02个,承担村级公益性设施维护工作,每个行政村落实2万元的管护基金,共管共享工作有序推进。
四是全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把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载体、推动农牧村发展的新实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平台,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采取集中拆除废弃危房、整治“三堆”、平整绿化村内空地、购置新建垃圾收集场、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及乡村舞台、购置健身器材、修建文化墙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农牧民住宅功能不断完善,饮水、取暖、做饭、入厕、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