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a>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务信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信息
卓尼县因地制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综述
发布日期:2020-11-16 作者: 来源:

秋末冬初,行走于藏乡卓尼城镇村庄,倾听农牧民脱贫故事,探访贫困村庄变迁,所到之处,脱贫群众频频称赞:村庄美了、产业多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蓬勃发展的新产业、脱贫致富的喜悦、朴实灿烂的笑脸……无不见证着这片土地摘掉贫困帽、走上小康路的非凡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卓尼县紧抓党建引领核心工程,瞄准脱贫攻坚“靶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上山下乡抓脱贫、众志成城奔小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2019年4月,卓尼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如今,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富民产业发展的美丽藏乡尽现眼前,谱写着齐心协力拔穷根、步履铿锵奔小康的美好华章。

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6731户31159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88户353人,贫困发生率由34.4%下降到0.39%,农牧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30元增加到8272元,5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群众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稳增收的长久夙愿。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卓尼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之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和历史性成就。

“卓尼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根据贫困村实际,从省、州、县三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非贫重点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按照适宜什么干什么的原则,着力夯实精准帮扶各方面工作,构建了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卓尼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在旅游业兴旺的乡镇村庄发展农家乐,在光热条件充足的地方修建光伏电站,在留守妇女众多的贫困地区建设扶贫车间,深挖“牛羊菜薯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拓展产业链条……

所有的脱贫攻坚工作都在围绕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开展。

傍晚的柳林镇草岔沟村雾色渐浓,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上,连片的太阳能电板铺满整个山头,这里便是2018年卓尼县因地制宜建成的占地100余亩、涉及5个贫困村406户贫困户的光伏联村电站。

“草岔沟地势平坦、日照时间长,草场为公共草场,不占用村民耕地,适合光伏电站建设。”草岔沟村支书张康主感慨地说,光伏发电站的建成,不仅为贫困户带来了每年3000元的分红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村子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子滩镇阿子滩村位于高海拔地区,人均耕地十几亩,典型的人少地多地区。2019年村里流转300多亩土地,因地制宜种起唐古特大黄,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依托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木耳镇通过充分挖掘当地茶文化历史,建设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完冒镇广阔的天然草场,优质丰美的水草,为当地群众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便利。返乡创业能人扎西东主在镇政府帮助下,于2015年在完冒镇沙冒道班成立牧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甘南牦牛和藏羊,带动贫困牧民脱贫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是致富增收的核心支撑,高质量脱贫,离不开富民产业的持续发力。

近几年,卓尼县紧扣产业培育治本之策,深挖“牛羊菜薯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同时瞄准乡村旅游、光伏和特色种养等适宜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强化带贫作用,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主导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依靠。

发展富民产业的过程中,一大批返乡创业能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今日卓尼,以“牛羊菜薯药”为依托的传统特色产业和以乡村旅游为新载体的休闲旅游业,成为全县产业发展最活跃的新业态和增长极。

高质量脱贫,首先要改变的是落后乡村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扎实推进乡村水电路房网和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走进纳浪镇羊化村,村庄干净整洁,公路通至每家每户门口,村民们正在村口聊天笑谈。

6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旦旦女儿出嫁,自己独自生活多年。2018年,通过县里的危改项目,当地政府为他建起了新房子。

“村干部经常过来送米面油,院子里就有自来水,享受着一类低保,吃穿都不用操心,好得很呀。”指着身后的新房子,赵旦旦笑容满面。

2014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把易地搬迁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整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资金,采取群众联建、原材料二次利用等灵活多样的建房方式,完成12个集中安置点、4个插花安置点418户2005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工作,实现了贫困群众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大力实施危旧房屋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全面改善了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卓尼县农牧村居民,包括未脱贫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兜底对象户在内,均有余粮或有钱买粮,米面油菜等基本口粮户户有保障,农户家庭成员一年四季有换洗衣物,生活必需品齐全,大部分农牧户家中有电视、冰箱、电话等电器,部分拥有铡草机、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现代化工具。

“自来水流在锅里头,硬化路铺到家门口,路灯照得如白昼,穿衣吃喝不再愁……”刀告乡扎乍自然村村民云才让的顺口溜道出了新生活的巨大变化,体现着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

饮水安全关系着每个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卓尼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村逐户排查剖析贫困群众困难和问题,筹资1.7亿元改造提升安全饮水工程412处,实现全县农牧村饮水安全普及率100%,入户率达到98%以上。

一路通,百业兴。卓尼全县15个乡镇通等级路,97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硬化)路,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实施建制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安防工程和危桥改造,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等级结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成型。

全县行政村通电、通网,电信企业面向建档立卡对象给予资费优惠,供电容量和网络网速提高,自然村动力电、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卓尼全面推进改厕、改圈、改炕、改房等“七改”工程,人畜混居陋习彻底革除,制约贫困村发展和农牧民精神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根治。总投资20.06亿元的191个小康村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了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基本社会保障条件。

走进卓尼,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乡村文化休闲广场整洁美观,宽敞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庞,一个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构成一幅幅山清水秀环境美、百姓丰衣足食、村庄欣欣向荣的画卷。

脱贫攻坚,不仅是让产业发展,村庄旧貌换新颜,也是让贫困地区最穷困的弱势群体也能过上好日子。

有效保障贫困弱势人群基本生活,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卓尼县把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在纳浪镇温旗村,记者看到70多岁的特困供养老人徐丁华,现在不仅享受着各类低保,还住上了村里为她建起的新房子,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各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均衡发展,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农村地区落地见效的基本保障。

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些最基础的民生事业,在脱贫攻坚中尤为重要。

曾几何时,因为贫穷,孩子们的读书梦碎,因为不读书,贫困在代际间传递。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卓尼县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控辍保学率分别达到99.11%和100%。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大学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全覆盖、全落实。

看病贵、看病难,多年来一直是贫困农牧民最忧心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构筑健康防护墙,让群众看病就医快捷方便,不再为看病发愁,卓尼县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7所,全县97所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在甘南州率先创建“社区医院”和“优质服务基层行”乡镇卫生院。

为确保群众不因病返贫,卓尼各级部门严格落实基本医保和政府资助、报销政策,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一站式”结算制度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执行。各级专家和医务人员积极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完善“一人一策”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家庭因病返贫。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告别了贫困的卓尼百姓,踏上了美好未来新征程。

走进木耳镇博峪村,村庄整洁、景色秀丽,农家乐里笑声阵阵。

近两年,博峪村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以生态宜居宜游、聚商宜业、绿色藏餐、农牧业体验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村,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目前,全村农牧民共开办农(藏)家乐75户,生态服务业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博峪村也成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和叫得响的全国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

博峪村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正是卓尼县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的一个缩影。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卓尼对脱贫人口、退出村,保持专项扶贫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只增不减,继续精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开展建档立卡问题核查整改和脱贫人口“回头看”,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贫困村退出不倒退。

时下,一个山川秀美、产业多元、村容洁净、宜游宜居的生态卓尼、绿色卓尼,处处焕发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勃勃生机,卓尼干部群众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

上一条:甘肃强党建促脱贫攻坚纪实
下一条:州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