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a>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今年的记者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召开的,世界各国正在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借此机会,我愿首先向全力拯救生命的各国医护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不幸逝去的罹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同时,我也要向在这场疫情中给予中国理解、关心和帮助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致以衷心感谢。病毒打不倒人类,人类必将战胜疫情。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人们从这场疫情可以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什么?

王毅: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紧密相连;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意识到,各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人类实际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病毒不分国界和种族,对全人类发起挑战。政治操弄只会给病毒以可乘之机,以邻为壑只能被病毒各个击破,无视科学只会让病毒乘虚而入。因此,习近平主席多次向全球呼吁,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而胜之。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疫情以生命作为代价告诫我们,各国应超越地域种族、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不同,携起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好我们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这个星球。而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国家,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受疫情和美国大选影响,中美关系日益紧张。您是否担心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王毅:当前,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每天都有无辜的生命被病毒夺走。对于美国人民遭受的不幸,我们深表同情,由衷希望和祝愿美国人民能够尽快战胜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相互支持帮助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疫情之初,美国很多社团、企业和民众向中国伸出援手。在美国陷入疫情后,中国政府、地方和各界人士也积极回报,向美方捐赠了大量急需的医疗物资。我们还为美方在华采购提供支持和便利,仅口罩一项就向美方出口了120多亿只,相当于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了将近40只口罩。

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新冠病毒的肆虐,还有一种“政治病毒”也正在美国扩散。这种“政治病毒”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一些政客无视最基本的事实,针对中国编造了太多的谎言,策划了太多的阴谋。最近,人们把这些谎言汇编成册,晒在互联网上公诸于世。如果再有新的谎言,还会继续记录在案。这本谎言录越长,就越拉低造谣者的道德水平,越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的污点。

我要在此呼吁:不要再浪费宝贵时间,不要再无视鲜活的生命。中美两国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相互借鉴和分享抗疫经验,助力两国各自的抗疫斗争;第二是顺应国际社会期待,共同参与和推动抗疫多边合作,为全球抗疫发挥积极作用;第三是着眼疫情长期化和防控常态化,及早就如何减少疫情对两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冲击展开宏观政策的协调沟通。

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中方历来主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承担着重大责任,应该本着对人类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从几十年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精辟概括,需要双方谨记在心。

中美社会制度不同,但这是两国人民各自作出的选择,应当彼此予以尊重。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不少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合作空间。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全球性挑战,都有待中美两个大国协调应对。

中方始终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精神,与美方共同建设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同时,我们也必须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自身的正当发展权利,维护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赢得的地位和尊严。中国无意改变美国,更不想取代美国;美国也不可能一厢情愿改变中国,更不可能阻挡14亿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在要警惕的是,美国一些政治势力正在绑架中美关系,试图将中美关系推向所谓“新冷战”。这种危险的做法是在开历史倒车,不仅会葬送两国人民多年积累的合作成果,也将损害美国自身的未来发展,危及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两国各界有识之士都应当站出来予以制止。

还是那句话,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为了人类的未来与福祉,中美双方应当,也必须找到一条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存、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新华社记者:疫情使世界回不到过去,中方如何看待后疫情世界和全球化未来?

王毅:世界当然回不到过去,因为历史在向前迈进。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正是在与大灾大难的一次次抗争中得到发展和进步的。中方认为,只要各国作出正确选择,坚持正确方向,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能够在战胜疫情后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首先,全球化需要更加包容和普惠的发展。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潮流。经济全球化犹如百川汇成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缩为相互隔绝的湖泊。拒绝全球化、重拾保护主义,注定没有前途。

我们在坚持资源全球合理配置、确保最佳成本效益的同时,也要更加注意缓解全球化引发的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弊端。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全球化的走向。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演讲中就全面阐述了中方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提出应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论断,更加深感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力量。

第二,多边主义需要更加坚定地维护弘扬。这次疫情用事实证明,不管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隔岸观火最终会殃及自身,落井下石到头来将信誉扫地。唯我独尊、推卸责任,不仅解决不了自己面临的问题,还会损害其他国家的正当权益。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奉行多边主义,才能形成合力;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

第三,全球治理需要更加精准地改革完善。这次疫情暴露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以及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短板。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各专门机构的应有职责;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各国宏观政策协调以及治理能力的建设;更坚定地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同样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经此一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全面检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国担当作为发挥了应有作用。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必将更加坚韧有力,中华儿女必将更加团结一心,中国人民必将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将更加势不可挡。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您如何评价疫情发生以来的中俄关系?是否同意有人认为中俄将联手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

王毅:中方对俄罗斯疫情高度关注,已经并将继续为俄方抗疫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援。我相信,在普京总统领导下,坚韧不拔的俄罗斯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也一定能在疫情后焕发新的活力。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多次通话,在主要大国中保持了最紧密的高层沟通。俄罗斯是第一个派遣防疫专家代表团来华的国家,中国是向俄罗斯提供抗疫物资支持最有力的国家。双边贸易逆势增长,中方自俄进口增速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排名第一。面对个别国家的无理攻击与抹黑,双方相互支持,彼此仗义执言,成为“政治病毒”攻不破的堡垒,体现了中俄高水平的战略协作。

我毫不怀疑,中俄共同抗疫的经历,将转化为疫情后中俄关系提速升级的动力。中方愿同俄方携手化危为机,稳定能源等传统领域合作,办好“中俄科技创新年”,加快开拓电子商务、生物医药、云经济等新兴领域,为疫情后两国经济复苏打造新的增长点。中方也愿同俄方以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反对任何单边霸凌行径,不断加强在联合国、上合、金砖、二十国集团等国际机制中的协调合作,共同迎接百年变局的新一轮演变。

只要中俄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密切协作,世界和平稳定就会有坚实保障,国际公平正义就能得到切实维护。

《中国日报》记者:中国向很多国家提供抗疫支持和帮助,但也有对此质疑声音。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我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对此,我们铭记在心,深表感谢。在其他国家受到疫情冲击时,中国人民也感同身受,及时伸出援手。

为践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几个月,我们发起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以解各方的燃眉之急;为170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毫无保留地分享成熟的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支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地开展交流和指导。我们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为全球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亿只和2.5亿件。

中国之所以这么做,首先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感恩的民族,我们愿意投桃报李,回报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愿意助人的国家,每当朋友陷入困境时,我们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当年非洲遭到埃博拉疫情袭击,中国在不少国家纷纷撤出疫区之时,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逆行驰援非洲,第一时间向非洲送去最急需的物资,并且同非洲兄弟并肩战斗到最后。

我们知道,中国的援助不可能完全满足各国目前的需求,我们也了解一些政治势力对中国的意图编造出各种负面解读。但我们光明磊落,坦然处之。因为,中国所做的事情,从来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标,从来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盘算,也从来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我们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多地挽救无辜的生命;我们的信念始终如一,就是一个国家控制住疫情并不是疫情的终结,各国共同战胜了疫情才是真正的胜利。

目前疫情仍在各国肆虐,中国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做及时雨,是在朋友危难时同舟共济的真诚伙伴。我们愿意继续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入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共同迎接这场人类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路透社记者:中国决定推进涉港国家安全立法可能导致美方报复。中方是否担心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会因此受到损害?

王毅:第一,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不干涉内政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都应予以遵守。

第二,维护国家安全历来是中央事权,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中央通过基本法第23条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立法,履行其宪制责任,但这并不影响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继续建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中央政府对所有地方行政区域的国家安全负有最大和最终责任,这是基本的国家主权理论和原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第三,去年6月修例风波以来,“港独”组织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日益猖獗,暴力恐怖活动不断升级,外部势力深度非法干预香港事务,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也对香港保持繁荣稳定、推进“一国两制”构成了巨大威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第四,全国人大这一决定,针对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影响香港的高度自治,不影响香港居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影响外国投资者在香港的正当权益。大家对香港的未来,应更加充满信心,而不必过于担心。决定通过之后将启动立法程序,这将使香港有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的法治和营商环境,有利于维护“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利于维护香港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相信所有希望香港长治久安、“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各界朋友都会对此予以理解和支持。

凤凰卫视记者:中方是否同意就病毒源头开展国际独立调查?

王毅:在病毒源头问题上,中方与美国一些政客之间的分歧,是真相与谎言的距离,是科学与偏见的对比。

病毒溯源是一个严肃复杂的科学问题。应当由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研究探索。然而,美国内一些政治人物却迫不及待地把病毒标签化、把溯源政治化、对中国污名化。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造谣能力,低估了世人的判断能力。历史应该由事实和真相来书写,而不应被谎言误导污染。我们应秉持良知和理智,为这次全球疫情叙事留下客观真实的人类集体记忆。

中方对国际科学界开展病毒溯源科研合作持开放态度,这一进程应坚持专业性、公正性和建设性:

专业性是指溯源应以科学为依据,由世卫组织主导,让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目的是增进对此类病毒的科学认知,以便今后更好地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

公正性是指溯源要排除各种政治干扰,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反对任何“有罪推定”。考察应覆盖所有与疫情密切关联的国家,坚持公开透明和客观理性。

建设性是指溯源不应影响拯救生命的当务之急,不应损害各国之间的抗疫合作,不应削弱世卫组织的应有作用。而应有利于增强联合国各系统履职功能和各国团结协作,有利于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和治理能力。

埃菲社记者:欧洲对华有两种声音,甚至有人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王毅:中欧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总体保持合作的主基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路走来,双方积累的最重要经验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对话来增进信任,完全可以通过建设性沟通来处理分歧。中欧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开展互利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广,支持多边主义的共识越来越多。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宽广角度看,中欧不应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应是全方位战略伙伴。中欧之间的交往应当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环,而不是你输我赢的淘汰赛。

正如一句欧洲谚语所说,真朋友永不言弃。疫情发生后,中欧双方坚定支持彼此抗疫努力,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友好事例。面对这场空前危机,中欧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摆脱自我实现的猜忌,发出团结一致、携手抗疫的共同声音。

中欧今年原定的重大外交议程受到疫情一定影响。双方正就尽快举办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保持沟通,并积极探索适时召开中国-欧盟峰会,双方还将争取年内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拓展在互联互通、生态环保、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互利合作,以中欧建交4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方关系更加稳健成熟,实现提质升级。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环球时报》记者:中方打算如何应对美国出现的就疫情针对中国索赔的诉讼?

王毅:针对中国的这些“滥诉”,无事实基础、无法律依据、无国际先例,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受害者。面对未知的新型病毒,中国以对人民生命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最早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并及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分享信息,最早确定病毒基因序列并向各方提供,最早向世界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最短时间里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快速蔓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承担了重大牺牲。中国的抗疫行动对全世界公开,时间经纬清清楚楚,事实数据一目了然,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

对受害者鼓噪所谓“追责索赔”,为滥诉者伪造各种所谓“证据”,是对国际法治的践踏,也是对人类良知的背弃,于实不符、于理不通、于法不容。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

共同社记者:中方如何看待中日韩关系发展?

王毅:中日韩三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近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日韩三国团结协作,先后举行了特别外长会和卫生部长会,就疫情信息、防控措施、出入境人员管理等保持密切协同,形成防控合力,有效遏制了病毒在地区的扩散。三国民众守望相助,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时代新篇。可以说,中日韩三国联合抗疫,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样板,为国际社会增添了信心。

下一步,在继续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日韩三国GDP占全球总量五分之一以上。三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推动复工复产,将为促进地区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动力,也将为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要严防疫情反弹,巩固抗疫成果。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要继续分享信息和经验,完善联防联控安排。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建立地区应急联络机制和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作用,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是要推动复工复产合作,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做好防控前提下,中国愿与韩国以及更多国家开设便利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和促进货物流通的“绿色通道”,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快恢复务实合作,畅通各自和地区的经济循环。

三是要着眼“后疫情时代”,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要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5G等领域加强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中日韩自贸谈判,力争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化经济融合。发挥各种地区多边机制的作用,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经济韧性。

总之,中方愿与包括日韩在内的各国加强合作,争取早日彻底战胜疫情,重振东亚经济活力,为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贡献更多的东方智慧和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中国外交如何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今年中国外交的重点是什么?

王毅:疫情为各国交往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外交并没有止步,而是逆势前行,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渠道的“云外交”模式。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以元首外交统领抗疫外交,以领袖担当推动国际合作。截至目前,习近平主席已经同近50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或见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在世卫大会开幕式致辞,向全球表明中国支持团结抗疫的鲜明立场。李克强总理同多国领导人通话并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我本人也同各国外长通了100多次电话,我们还举行了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澜湄国家外长会、中日韩、金砖、上合国家的视频外长会。

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外交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整装再出发,聚焦五大任务,打造新亮点:

一是全力服务国内发展。我们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运用各种外交资源,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眼“后疫情时代”,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

二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将以更坚定的意志、更有力的举措,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防范遏制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图谋。

三是不断深化伙伴关系。推动与大国关系稳中有进,深化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厚植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友谊。

四是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特别是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五是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与更多国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防控疫情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筑牢全球抗疫防线贡献力量。

埃及中东通讯社记者:中方如何帮助非洲抗击疫情?

王毅:非洲是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好兄弟。中非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并肩战斗,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携手同行,在前几年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合作中命运与共。我完全赞同非盟委员会主席所说:“中非是朋友,更是战友,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或损害中非友好关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非继续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五十多位非洲领导人或致电或发表声明,向中国送来慰问和支援。中方向非洲五个次区域及周边国家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遍布非洲45个国家的中国医疗队积极行动,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保障,迄今已开展抗疫培训近400场,为当地数万名医护人员提供了指导。我们还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非洲在华侨民的安全。非洲在湖北和武汉的3000多名留学生除1人感染并被很快治愈外,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中非关系经历风雨,历久弥新。我们将继续帮助非洲抗击疫情,把抗疫物资援助尽量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倾斜,并考虑向非洲派遣新一批医疗专家组。我们还将继续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制定的健康卫生行动,加快推进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提升非洲各国的公共卫生能力。此外,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帮助非洲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妥善安排当前中非重大合作项目,支持受到疫情影响的非洲国家尽早复工复产,维护非洲经济发展势头。我们还将积极推动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减轻非洲国家债务负担,并将考虑通过双边渠道为特别困难的非洲国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帮助非洲兄弟姐妹渡过难关。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在中非双方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非洲这片年轻的大陆一定能在战胜疫情后实现更好和更快的发展。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中国外交如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作用?

王毅:全面小康是百年目标,脱贫攻坚是千年梦想。这两大历史任务是2020年举国奋斗的坐标,也是外交战线全体同志的责任与担当。

完成两大任务,主要靠我们自己,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最突出的外部挑战,就是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国发展面临极为复杂的外部挑战。外交服务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最大限度降低国际疫情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在与世界各国并肩抗疫的进程中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机遇。要在继续做好防范疫情输入的同时,逐步为恢复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交往营造更有利条件。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国际间互利合作,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实现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的目标,外交部也承担着具体任务。28年来,外交部坚持定点扶贫云南省金平、麻栗坡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不久前这两个县已正式摘帽。我们将一如既往,履行好帮扶责任,巩固好脱贫成果,同时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开发故事,推动开展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脱贫攻坚争取更多国际理解支持,也为实现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中国贡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中美双方的“口水战”愈演愈烈,所谓“战狼外交”会是中国外交的未来吗?

王毅:我尊重你提问题的权利,但你提问题的角度值得商榷。凡事都应有一个是非判断,人无是非,难以立信;国无是非,难以立世。

对于中国外交,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但作为外长,我要正式和负责任地告诉你,中国始终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我们的使命。

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统之上。中国自古就是公认的礼义之邦,中国人爱好和平、崇尚和谐,以诚待人,以信为本。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同时,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

中国外交的未来,致力于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各国同在一个地球村,就应该和平共处,平等相待;就应该有事一起商量,而不是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为此,中国一贯主张世界要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要实现民主化。这一主张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完全一致,与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完全一致。不管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在国际上称王称霸,都将始终站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一边,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一边。那些总想给中国扣上霸权帽子的人,恰恰是自己抱着霸权不放的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百年变局,充满各种乱象和动荡。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我们希望各国能够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互之间多一些支持、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合作,少一点对抗,大家真正携起手来,共同为世界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方如何评价世卫组织作用?有何改革建议?

王毅: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协调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谭德塞先生是高票当选的总干事,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信任。尤其是他来自非洲大陆,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在刚刚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积极评价了世卫组织为全球抗疫作出的重要贡献,与会各国也都表达了对世卫组织的坚定支持。公道自在人心,世卫组织的国际地位和历史评价,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好恶而改变。给世卫组织泼脏水的人只会弄脏他们自己。

疫情暴发以来,世卫组织在谭德塞总干事带领下,在每一个关键时间节点,都本着科学态度,及时提出了专业建议,很好地履行了应尽的职责。事实证明,重视并遵循世卫组织建议开展抗疫工作的国家,疫情就会得到较为有效的管控。忽视和排斥世卫组织建议的国家,则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还想强调的是,世卫组织是194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机构,不可能只为某一个国家服务,更不应是哪个国家出的钱多,就屈从于哪个国家的意志。疫情当前,任何对世卫组织的打压甚至讹诈,都缺乏最起码的人道精神,都不会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支持世卫组织,就是支持拯救生命,这是任何有良知的国家都应做出的选择。

至于世卫组织的改革问题。实际上每次重大疫情之后,世卫组织都会做出全面总结评估。但方向应当是继续坚持而不是放弃多边主义,支持而不是削弱世卫组织。第73届世卫大会决议已就此做出明确阐述。我们认为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规则层面更好地排除政治因素干扰,尊重科学和专业意见,摒弃政治化和污名化的做法。二是赋予世卫组织更充足的资源,提升其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三是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与投入。

哈萨克斯坦通讯社记者:中方将如何恢复受疫情影响的“一带一路”合作?

王毅:疫情对“一带一路”合作确实造成了一些影响,但都是暂时的,也是局部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动力将更加充沛,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带一路”的基础来自于为各国人民带来的切身利益。合作启动7年来,中国同138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了2000多个项目,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此次疫情期间,“一带一路”的许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都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坚持运行,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在本地区大面积断航停航情况下,中欧班列1-4月开行数和发货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计运送近8000吨抗疫物资,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一带一路”的动力来自于各国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合作启动7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了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尽管遭到疫情冲击,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逆势增长11.7%,贸易额增长3.2%。中老铁路、匈塞铁路、柬埔寨双燃料电厂、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稳步推进,一大批暂时停工的项目最近也开始复工复产,这些都将为各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提供强大助力。

“一带一路”的前景来自于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疫情之后,各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需求也会大幅上升。中方将与沿线国家一道,大力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适时举办“一带一路”视频高级别会议,更好维护各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着力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力源。

总之,中国与各国携手推进“一带一路”的信心不减,决心未变,我们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发展之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

深圳卫视记者:中方对推动与东盟关系发展有何规划?

王毅:回顾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无论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国东盟关系更加紧密、中国东盟合作更加强劲。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与东盟非同寻常的友好感情和深厚互信。我记得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第一个多边国际会议就是中国和东盟举行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一样。2月20日,在中国-东盟抗击疫情特别外长会上,外长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东盟加油!”这一画面至今感动和鼓舞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众。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合作在疫情重压下逆势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总额增长6.1%,突破1400亿美元,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是我们在共同挑战面前为彼此发展前景投出的“信心票”。正如一些东盟国家外长们所说,那些无法将我们打倒的事物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经历风雨之后我们会更有力量。

风雨过后必是彩虹。中国将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与东盟国家秉持“互信、互谅、互利、互助”的精神,推动双方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加快复工复产合作,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我们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拓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合作。我们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高经济一体化水平。我们将推动建立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和防疫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公共卫生合作水平和应对危机能力。我们将发挥好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等旗舰项目作用,促进人文交流。我们将加强蓝色经济和生态环保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造福地区人民。

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双方关系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我们相信,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东盟关系将更加成熟自信,双方建设更为紧密命运共同体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有力。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采访。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韩联社记者:中方认为朝鲜半岛局势以及朝美对话应朝何方向发展?

王毅:朝美之间保持沟通与对话是化解双方矛盾分歧、推动解决半岛问题的重要前提。还是那句话,谈总比不谈好。中方乐见朝美领导人保持互动,希望朝美早日恢复有益的对话接触。但同时,增进朝美互信、打破半岛僵局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就是说,真正解决半岛问题,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

我们看到,过去几年朝方在缓解紧张局势和无核化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举措,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美方的实质回应,这是导致朝美对话陷入停滞的重要原因。目前,围绕半岛核问题的不确定因素有所积累。中国与俄罗斯早已在安理会共同提出了政治解决半岛问题决议草案,并已多次建议安理会启动对朝制裁决议可逆条款的讨论,帮助缓解朝方的经济民生困难,为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营造条件。希望包括美方在内的各方予以认真考虑,不要再耗费来之不易的对话成果。半岛核问题解决思路已经明确,那就是坚持无核化与和平机制“双轨并进”,尽快制定“分阶段、同步走”路线图,不要再流失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澎湃新闻记者:中方是否担心涉台问题将对中美关系产生进一步负面影响?

王毅:2300万台湾民众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始终关心台湾岛内的疫情变化,牵挂台湾同胞的健康安全。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精心照顾在大陆的台胞,也悉心扶助身在海外的台胞。对于台湾同胞未来的防疫需求,我们会继续全力以赴。

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政府与世卫组织已就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全球卫生事务做出了妥善安排。台湾地区与世卫组织及其成员分享抗疫信息、开展专家合作交流的渠道是完全畅通的,从来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和防疫缺口。台湾当局罔顾民生福祉,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自行关闭了两岸协商处理涉外问题的大门。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与所有建交国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我们坚决反对以防疫合作为幌子与台湾当局开展官方往来,坚决反对违背一中原则为台湾谋求所谓国际空间,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对“台独”分子“借疫谋独”予以鼓励和纵容。

两岸实现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可能阻挡。我们敦促美方充分认清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奉劝美方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国内政治的算计;正告美方不要试图挑战中国的底线,不要误判14亿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有人认为中国借疫情加大在南海活动,你对此有何评价?是否会影响“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王毅:认为中国利用疫情在南海扩大存在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正在集中精力同东盟国家开展抗疫合作,双方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彼此的互信得到进一步增强。一艘艘船只、一架架飞机装载着抗疫物资在南海往来穿梭,南海正在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抗疫的互助之海、合作之海。反倒是少数域外国家还在向南海增派军机军舰炫耀武力,频频挑拨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处心积虑破坏南海得来不易的稳定局面,这样的行为居心不良,令人不齿。

最近这几年,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不断趋稳向好。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海上搜救、海洋环保、海洋科考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多积极进展,“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也在快速有序推进,目前已进入案文第二轮审读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就早日达成“准则”形成明确共识,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破坏。中方将继续同东盟各国加强协作,尽早重启因疫情而暂停的“准则”磋商,并且积极探讨新的海上合作方式,切实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中新社记者:你能否谈谈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为解决海外中国同胞遇到困难所做工作?

王毅:疫情发生以来,海外中国公民一直是祖国母亲心头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健康。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紧急行动起来,全球动员,全力以赴,把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传递给每一位海外中国公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领保专项行动。

我们同遍布各国的中国公民取得联系,为他们排忧解难。安排国内知名专家视频连线,向留学生传授防护知识。协调20多支医疗专家组赶赴各国,为海外公民和广大侨胞提供指导。联系当地及国内远程诊疗渠道,为大家在海外防疫做好服务支持。我们尤其关注每一位海外学子的安危,想方设法把100多万份充满爱心的“健康包”一一送到有需要的学子手中。

外交部12308领保热线24小时运转,仅3至4月就接听电话20多万通,平均每天3600余通。我们对每通来电都高度重视,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处理,努力畅通海外中国公民求助的绿色通道。

我们在疫情之初派包机接回受困海外的中国公民。海外疫情严重后,又安排临时航班有序接回确有困难的各地同胞。

外交为民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宗旨。在这几个月的特殊时间里,每一位驻外使节,每一位使领馆工作人员,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畏感染风险,甘愿牺牲奉献。海外同胞虽然身在异乡,但祖国永远在你们身后,驻外使领馆时刻与你们同在。

巴基斯坦通讯社记者:你如何看待当前的阿富汗局势?

王毅:阿富汗素称是亚洲的心脏,对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阿富汗局势快速演变,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和平,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完成五项紧迫任务:

一是巩固政府团结。我们欢迎加尼总统和阿卜杜拉博士就组成联合政府达成协议,期待尽早实现正常运转。二是搭建和谈架构。我们呼吁阿各派立即停火,早日就内部谈判安排达成一致,以便就国家未来架构进行商讨。三是妥善有序撤军。美军应以负责任方式撤离,避免损及阿富汗及地区国家利益。四是打击恐怖主义。各方应继续着力反恐,避免各种恐怖势力卷土重来。五是争取外部支持。继续改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关系,争取国际社会对阿富汗和平和解进程更多支持配合。

我们认为在此过程中,还应坚持三条原则:

首先要坚持阿人主导,让阿富汗人民自主决定国家的未来,完全掌握民族的命运。其次,坚持和平优先,各方都应避免使用武力来推进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第三,坚持广泛包容,未来的阿富汗应更加包容、更加团结、更有力量。

阿富汗人民有权利摆脱战争的阴霾,追求幸福的生活。作为友邻和兄弟,中国人民一直与阿富汗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中方将继续为促进阿人内部谈判、恢复和平稳定、推进经济重建、参与区域合作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湖北卫视记者:外交部为替武汉正名、打赢武汉保卫战付出了巨大努力。今后外交部还将为湖北发展开放提供哪些帮助?

王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湖北和武汉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国乃至世界抗疫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要代表外交战线全体同志,向英雄的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疫情发生以来,外交战线也积极投身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我们在中央指导组的统筹下,向武汉派出工作组,筹措援鄂抗疫物资,协调接受国际援助。外交系统在湖北探亲休假的一百多名干部也行动起来,就地参与抗疫工作,与父老乡亲们并肩战斗。疫情发生时,身在海外的湖北同胞惦念自己的亲人,但又因交通阻断回国无门,我们发动各驻外使领馆与同胞们取得联系,安排包机送大家回家。

目前,湖北经济、社会各方面秩序已初步恢复正常。外交部将发挥自身优势,为湖北“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提供助力。我们将积极探讨为湖北、武汉开辟急需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支持湖北涉外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将根据全球疫情走向,为湖北重启国际交流、扩大对外合作创造更多机遇。待到条件成熟时,外交部愿意专门再为湖北举办一次特别的全球推介活动,向世界各国展示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湖北和武汉,也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湖北,支持武汉。

记者会历时1小时40分钟。


上一条:欧阳坚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界别协商会上说 实行差异化政策措施精准发力 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下一条:李克强:这笔资金中央一点不留,省里也只做“过路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