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a>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创新藏区发展模式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发布日期:2020-08-04 作者: 来源:

近年来,甘南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州情实际,把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放到农牧村,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深度融合农牧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基层组织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定“十三五”期间以自然村为单元,统筹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4大工程建设,按照“红色旅游、生态体验、特色产业、休闲度假、民俗文化”5个类型,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推进。按照一次规划,一步到位的原则,适度超前做好规划设计,坚持与产业扶持、脱贫攻坚、文化建设、村庄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各项工作分类指导,统一推进落实。

(二)制定标准体系,提升建设水平。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从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实际出发,反复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即“965356”标准体系(基础设施达到“九化”、公共服务具备“六有”、富民产业实现“五提高”、区域环境落实“三整治”、卫生治理实行“五集中”、社会管理体现“六个好”),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三)多方筹措资金,保障项目落地。积极创新筹资模式,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了《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方案》,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资金要素,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小康村建设,安排一定比例藏区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落实贷款资金,申请政府新增债券资金,多渠道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群众筹资筹劳。

(四)突出产业支撑,拓展增收渠道。围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发展牦牛藏羊繁育、奶牛养殖、牛羊育肥、藏中药材、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体验、休闲度假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五)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按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公共服务“六有”要求,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政策等,高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村卫生室、乡村舞台、便民服务网点、电子商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保障水平。

(六)动员群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坚持“群众参与、和谐共建”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涉及到的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建设选点等所有重要事项,召开群众会议,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七)紧盯目标任务,狠抓督促检查。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督查办法》《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问效问责办法,建立督查工作机制,确保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序推进。

二、工作成效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深度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基层组织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开,从建立标准到打造样板,我们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把主要资金围绕“生态”来聚集、主要成果围绕“文明”来聚焦、主要力量围绕“小康”来聚合,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生态人居、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富民产业、保护优先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创新载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现了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升华。截至目前,全州共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其中打造高标准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15个、创建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100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国家投资114亿元、群众自筹42亿元,惠及群众9.25万户43万人,其中覆盖贫困村887个、贫困户2.66万户、贫困人口11.2万人,分别占55%、占29%、占26%,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藏区特点、甘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切实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几点启示

(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态环境生产力”的新观点,提出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公平正义的新论断,确立了生态优先的民生观,而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举措。

(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找准农牧村发展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甘南州始终坚持保护发展并重、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推动经济发展为要求,在节约环境资源,保护原生态风格面貌的基础上开展新建、重建,推动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面貌更新“三增强”。结合农区、牧区、林区和半农半牧半林区地理气候、民俗文化差异,注重留存原始风貌,顺应自然风格,体现村落传统风俗,保护文化血脉,突出独特风格设计和民俗特色化改造,做到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

(三)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性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区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和谐家园,促进各项工作高度融合、良性互动,使全州农牧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巨变,农牧民生活方式、精神风貌、文明程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群众作为建设者、参与者、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始终不渝地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牧民群众充分参与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建设选点等事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实行阳光操作,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强化乡村治理,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运行机制。

(五)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作用,深入开展与建设活动相匹配的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等活动,党员率先参与到建设活动中投工投劳,发挥表率作用,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上一条:《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发布 奶制品合格率连续5年在99%以上
下一条:甘南州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