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a>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政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党政建设
甘肃强党建促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日期:2020-11-16 作者: 来源:

丝路要道,天下富庶出陇右;赤贫荒凉,陇中苦脊甲天下。

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截然相反的情形在甘肃土地上演,让人不禁慨叹,古丝路熠熠闪耀的荣光,如何才能延绵千年、重焕生机。

甘肃的贫困不应是天生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这片土地,作出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重要指示。进入决战收官之年,全省组织部门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压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紧盯最后8个未摘帽贫困县,聚焦395个未退出贫困村和17.5万未脱贫人口,靠前站位、担当作为,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汇聚磅礴力量。一缕缕新风、暖风吹过高山大川,吹过沟壑峁梁,吹进群众的心坎里。

真抓实干,遍地英雄下夕烟

“西北穷,西北苦,到了西北看甘肃……”

因为干旱缺水,定西人夏天集雨、冬天扫雪,赶十几里山路驮苦咸水,毕生的心血都用在找水上。2014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225万余陇中百姓喝上甘甜水,人们像过年一样庆祝。

因为风沙肆虐,古浪县“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38年过去,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建成了守护万亩农田的绿色长廊。

一碗水从苦咸变甘甜,一捧沙从枯黄到染绿,源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力量。

“甘肃贫困量大面广,决战必尽锐而出,我们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引导基层最需要的人才把论文写到大地上,为打赢这场决战汇聚攻坚力量。”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道出其中关窍。

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级领导到普通干部,40多万人陆续走出办公室,打起背包、下乡驻村,像绣花走针一样,为加快贫困村发展、推进贫困户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尽力量。

贫有百种,困有千种,找准办法最管用。甘肃将省级重点人才项目70%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组织人才采取蹲点帮扶、巡回诊疗、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群众送去幸福感。今年41名副高以上省级专家再度出发,上山入川,解决各类技术问题500多个。

向脱贫攻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亮剑出招。今年,甘肃对1827个单位的7267名干部落实帮扶责任进行抽查,对发现的231名“大概先生”“基本掌柜”进行问责处理,对8个未摘帽贫困县党政班子成员进行排查,调整“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工作不在状态”的科级干部4名。

人人都有责任状,个个都是作战员。临夏州近70%的人口在农村,2/3的耕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全州推行乡镇干部驻村包社工作法,乡镇80%以上的干部下沉到村,变“包村”为“驻村”。陇南市“百日决战”打响,市县督战领导全部下沉到村,与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起制定“一村一方案”,建立微信群,掌握进度、及时督办。

真抓实干的新风遍吹山山峁峁,一份饱含着奋斗与艰辛的脱贫攻坚“甘肃答卷”里,写满干部的汗水、群众的笑脸——

“村里一共19个党员,13个当过支书,都没把村子整好!”西和县仁义村曾经“黑历史”满满。近两年,县里下大力气整顿,将软弱涣散的村班子换下来,选出能干事、会干事的年轻人,帮扶单位甘肃省长风公司也派来最强战队。换人换脑,村容村貌大变样。老支书郑忠信竖起大拇指:“这些年轻娃娃们,一门心思谋发展,第一书记把自己的媳妇带来支教,有这样的劲头,不愁办不成事!”

秋日暖阳笼罩着从贫困中走出来的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村头新栽植的果树茁壮生长,引洮工程引来的洮河水滋润着大地,县乡农技专家在中药材基地里教授技术,村民李守奎和妻子正忙着收割:“愁吃愁穿的生活已经成过去了!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一家现在这么好的日子!”

干部用了全力,群众回应真心。礼县蒲陈村的老百姓听说村里要建文化广场,有人自愿将自家麦场让出来。年底分红,有村民对村党支部书记蒲旭东说:“党和政府都帮到这个份上,我们也得出把力才行。”

强基固本,吹皱一池春水

“一切工作到支部”“有事记得找支部”,深入陇原腹地,接地气的标语成为通村公路两旁最亮眼的风景。

俗话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和党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伴生的,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建个好支部。

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海拔2400米,三面环山、高寒阴湿,过去是一个庄前屋后破破烂烂的“烂泥沟”。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这几年,元古堆村在各方帮扶支持下,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83%。引发这场质变的,不仅是各方人财物的注入,更在于“里子”的提升:村里通过开展“双富先锋活动”,提升党员致富能力,先后发展13名致富能人入党,推选5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员和致富能人的帮带,每家每户都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

元古堆村在甘肃颇具代表性。“甘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运行不规范、工作随意性大、致富带富能力不强、在脱贫攻坚中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在一次次走访调研、督查暗访中,问题浮出水面。从2018年开始,一场深化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推进“四抓两整治”促重点提升的行动在甘肃农村展开。

甘肃组织部门做了三件事。

——制定标准和规范,建设信息化平台,解决村党支部书记不知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甘南州设立“毡房党小组”“马背党小组”,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活动,发挥示范点带动效应;临夏州全覆盖选派农村党建指导员,开展学习宣传联做、组织生活联过、班子建设联建等活动。

——抓带头人队伍、阵地建设、党内政治生活,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村霸和党员信教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大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的“试金石”。2019年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981个,对群众满意度和知情度达不到80%的重新补课。

——加强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将第一书记工作定位从“协助配合”调整为“指导帮助”,强化抓脱贫攻坚整体合力。今年调整不符合选派条件、工作能力弱的驻村帮扶干部2605名,对2019年度考核等次为“差”的帮扶工作队进行问责处理,推动驻村干部沉在村里、扎实工作、发挥作用。

数说巨变:农村党支部支委会召开率由2019年7月初的55.6%提高到100%;对1888个村班子进行了调整整顿,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4018人;全省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村占42.9%,1万元以下的还剩不到10%……

村里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村民有了更强的“主心骨”。西和县马河村村民袁玉锋度过了“难关”,因为要供三个孩子念书,夫妻俩身体又不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政府支持我在镇上办了一个棉絮加工小作坊,每年能收入两三万,村干部又帮着改厕、翻新院子,把我们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来办,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马河村的活动室里,悬挂着到户措施和村民月收入监测一览表,重点监测户的月收入情况一览无余。“我们采取了措施到户、责任到人、进度到日等措施,让挂牌督战工作真正落地见效。”洛峪镇党委书记雷玉玺说。

“现在村庄靓了,农家美了,地上有垃圾,散步遛弯的老太太看到主动去捡。”天水市秦安县姜湾村党支部书记姜商商喜谈家乡巨变。近两年,姜湾村以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定党员“责任区”“示范区”,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激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合力。

产业富民,合弹琵琶奏新曲

虽说干旱少雨、高寒湿冷、水资源短缺,但甘肃的土地上却生产出很多奇迹:全国品质最好的食用百合、高原夏菜、当归、党参、黄芪……除了这些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产品,还有很多“藏在深山人未识”。

越来越多的甘肃人意识到,摆脱贫困,可以换个眼光看家园:化地形地貌劣势为特色产业优势,用好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区位,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因地制宜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让商贸古道再焕光彩。

然而,多地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难题:农村产业发展“弱、小、散”特点明显,特色产品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如何让小山沟顺利连通大市场,党组织是打通“关键一公里”的重要一环。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连绵的大山一直是宕昌群众无法逾越的“天堑”,要想稳脱贫、防返贫,必须发展产业,宕昌牵住“中药材”这个牛鼻子。

如果依靠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不但覆盖面小、发展滞后,而且大多小而弱,带动性差。2018年,宕昌县构建了以县富民公司为龙头、以乡镇联合社为主体、以村办合作社为单元的股份合作联合体,村“两委”班子牵头组建起了337个合作社,把贫困户和村办合作社“绑”在一起,跟着股份制公司抱团发展。

“对龙头企业来说,中药材由富民公司统一流转土地种植,就意味着有了稳定可靠、高质量的原料来源,即使行情不好,我们也保底收购。”今年,拿到两万亩订单的甘肃琦昆公司董事长高建军告诉记者。在公司仓库,一捆捆绑得整整齐齐的中药材正等待出货,每一捆都挂着可追踪溯源的二维码。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预计产量可达8.2万吨,贫困药农户均增收可达3000元。

特色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沿西汉水流域的40公里苹果带上,红彤彤的礼县苹果挂满枝头。因为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礼县苹果走出去的步伐一度受到阻碍。从2013年开始,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电商,不少果农通过电商网店销售苹果,打开销路。

走进礼县良源电商有限责任公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前来交售苹果的果农络绎不绝,分拣、装箱、外运的工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天数万订单从这里发往国内外。老湾里村民王根成,经介绍来这里当搬运工:“一天一百二,还能照顾家里有病的老伴儿,通过卖苹果加务工,给儿子也攒下了娶媳妇的钱!”

组织带动、人才领动、电商联动,一幅产业振兴的图景徐徐铺开。甘肃省委组织部下拨党费9300万元,用于扶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安排党建工作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再加上各项帮扶资金的注入,一个个圆梦车间在深山大沟拔地而起——

西北师范大学三名驻村工作队员,在礼县蒲陈村打造了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当地的花椒、菜籽、土蜂蜜不出村就实现了包装、加工,村民的农产品“身价”变高;地少田薄,宕昌县石院村第一书记冯海军和村“两委”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食用菌、花椒标准化种植,吹响了优化产业结构的“集结号”;舟曲县博峪镇高山连绵,卧欧诺村党支部书记薛代花,用4年时间打出“纹党花蜂蜜”品牌,将甜蜜事业做到了全国各地;定西的马铃薯产业实现了薯农抱团发展的愿景,千百年来“土里打滚”的马铃薯成特色品牌销往海外……

“党建+”引擎在贫困地区点燃,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脱贫质量不断提高。目前,甘肃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全省历史性地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乡村振兴,党建赋能接续奋斗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哪抓起?”“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8月11日至9月27日,甘肃省委组织部在南京和成都举办了5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专题示范班,550名扶贫一线干部参加了培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乡村振兴如何接稳全面脱贫的接力棒,甘肃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起好步、开好局。

行走陇原大地,一幅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乡村美景入画而来——

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农家院里的旧屋修缮一新,路边院落精致、阡陌有序,房前屋后、稼穑井然,宽敞的水泥路笔直畅通,青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口还建了停车场。一个规范有序、优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打卡。

2018年,在城马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回乡能人王磊注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旺森藏珍”。仅半年时间,营业额超过14万元。2019年,王磊带领合作社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业共创收140多万元,带动37户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需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尤其是党员要发挥领头雁作用。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年轻人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逐步落地。”曲瓦乡党委书记谢江波说。

漫步古朴宽敞的村道,各皂坝村新时代“六尺巷”的故事,在村干部的口中娓娓道来:原来村里的道路窄得只能一人通过,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障碍。可道路拓宽,就要占用村民的宅基地。起初,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最后在党员带头引领下,所有村民都主动将自家的宅基地让了出来。让原本的道路,足足拓宽了六尺,现在家家门口可以通小车。

各皂坝村每名党员家门口都挂有牌子,上面写着党员姓名、入党时间、承诺内容等信息。“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不但亮出了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增强了党员的服务意识。党风促民风,民风带村风,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愈加厚重。

坐拥青山绿水,如何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天水孙集村、陇南花桥村、甘南扎尕那村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用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通过搭建村级协商议事平台,党组织牵头共商共治,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

曾经的臭水沟变身村民的小公园,农民告别危旧房住上了小洋楼,美丽庭院里花果芬芳。风景独好,幸福也及。

党建赋能,推动生态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种下了一处处好风景,不仅让乡亲们幸福感倍增,还吸引不少回乡青年借着美景叠加“美丽经济”,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甘肃这条丝路“飘带”正焕发出新的生机。2019年,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量和产量均实现增长,依托产业支柱,困难群众收入稳步增加。

2000多年前,秦人先祖开疆拓土,在甘肃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行行足迹。至今在礼县、天水一带还流传着他们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故事。在这样的血脉基因里,山再高,总能登顶,路再长,定能到达。

巍巍祁连山,高耸入云天,未听羌笛怨杨柳,只见春风度玉关!

上一条:州种子站党支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
下一条:州农业农村局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