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a> | 无障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预算决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预算决算
甘南州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3-07-28 作者: 来源:

甘南州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2019年甘南州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省级资金共计30万元,分配到2个具体项目:

1.荞麦和冬油菜新品种引进项目。

为了切实提高我州特色农作物油菜、荞麦产量和品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促进特色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我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项目计划建设油菜、荞麦新品种引进示范田450亩,其中荞麦新品种示范田250亩,冬油菜新品种示范面积200亩。示范田荞麦产量达到130公斤,冬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60公斤,较当地主裁品种亩增30公斤,增幅分别达到23%和30%。选用荞麦新品种黑苦荞,冬油菜新品种甘杂1号。

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即2019年6月-2020年6月。具体在舟曲县东山镇杨家村、下庄村、中牌村实施。计划:2019年5-6月:落实示范地块,确定品种布局;2019年6-7月:完成荞麦播种,确保苗齐苗壮;2019年7-8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田间管理;2019年8-9月:完成冬油菜播种,确保苗齐苗壮;适时收获荞麦。2019年10月-2020年6月:加强冬油菜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油菜。2020年6月:汇总相关数据,提交总结材料。

项目总投资10万元。其中:新品种引进4.25万元,包括荞麦良种(黑苦荞)亩播量10公斤,250亩共需良种2500公斤,11元/公斤,计2.75万元。油菜(甘杂1号)良种1000袋,15元/袋,计1.5万元;肥料4.05万元,每亩基施含钾二铵(抗倒伏专用肥)20公斤,450亩共计9000公斤,4.5元/公斤,计4.05万元;技术服务推广费1.7万元。

2.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近几年由于藏药材市场价格上涨,刺激农牧民采挖积极性,采挖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生长速度,导致我州野生藏药材资源枯竭。由于过度人为的无计划采挖,使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野生川贝母资源呈下降趋势。川贝母从种植到收获需要4-6年时间,在全州大力提倡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背景下,川贝母的产品将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仅靠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川贝母本身所具有的良好药效,川贝母的需求量必然大幅度提高,随着资源的紧缺和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扬,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川贝母将会成为了我州解决天然资源匮乏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项目建设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1个,总投资20万元。

(二)项目绩效目标。

1.荞麦和冬油菜新品种引进项目。本项目“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引进新品种黑苦荞2500公斤,荞麦示范田250亩;油菜(甘杂1号)1000袋,冬油菜示范田200亩,配套含钾二胺(抗倒伏专用肥)9000公斤。成立项目科技服务小组,科技服务小组由驻村工作队、实施单位、村委会抽调人员组成,严格依据实施方案规定,按照“新品种+技术培训+订单生产”的模式,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7人,重点教授苦荞和杂交油菜丰产栽培技术,发放《甘南州主要农作物品种介绍》、《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图册》100余份,并与舟曲县华瑞农林牧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舟曲农特产品供销协议》 ,订单收购和黑苦荞250亩。

2.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种源生产基地面积达10亩,平均亩产川贝母(干重)30公斤,亩产值高达9万元。新增产值达90万元。按五年计,每年新增产值18万元。种子平均每年亩收入4.5万元。每年新增产值达45万元,每年新增总产值63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项目的建设可以辐射带动农牧民种植高效藏药材川贝母。不但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通过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群众进行藏中药材川贝母的人工种植,提供药源,减少对野生川贝母资源的人工掠夺式采挖,进而保护项目区野生藏中药材川贝母种植资源种群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植被,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荞麦和冬油菜新品种引进项目由甘南州种子站具体负责实施,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由甘南州农科所具体负责实施,绩效评价由这两个站所开展自评。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的,严格执行,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根据《关于做好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省级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甘南农字【2020】128号)文件精神开展自评。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依据农业农村厅下达的项目实施方案和任务计划填写《转移支付区域(项目)绩效目标自评表》,根据对照年初设定的年度总体绩效目标,逐项填写全年实际完成值。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附相关评分表)

具体评价见绩效自评表。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荞麦和冬油菜新品种引进项目。

1.项目决策情况分析。

油菜和荞麦是甘南州的主要的蜜源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0%,是我州农牧民群众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和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在农牧民生活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项目过程情况分析。

建设油菜、荞麦新品种引进示范田450亩,其中荞麦新品种示范田250亩,冬油菜新品种示范面积200亩。配套含钾二胺(抗倒伏专用肥)9000公斤。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7人,重点教授苦荞和杂交油菜丰产栽培技术,发放《甘南州主要农作物品种介绍》、《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图册》100余份,并签订协议订单收购黑苦荞250亩。

3.项目产出情况分析。

示范田荞麦产量达到130公斤,冬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60公斤,较当地主裁品种亩增30公斤,增幅分别达到23%和30%。

4.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荞麦按照市场价5元/公斤计算,平均亩增30公斤,250亩共计增收37500元;冬油菜按照市场价6元/公斤计算,平均亩增30公斤,200亩共计增收36000元。

(二)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1.项目决策情况分析。

项目建成后,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种人工培育基地面积达10亩,种子平均每年亩收入60000元。每年新增产值达60万元。

2. 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通过项目的建设可以辐射带动农牧民种植高效藏药材川贝母。不但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一是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我州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将藏中药材的资源优势逐步培育成支柱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大力推动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三是能够极大地缓解药材市场上突出的供求矛盾,取得供需双方共赢的效果。四是为农牧民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寻找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五是能够培养一大批农牧民技术人员,有效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五是项目建成后可以充分利用撂荒地种植,适当增加土地植被,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能够有力地支持退耕还林(草)、天保工程的实施,野生川贝母的人工驯化栽培及深度开发,有利于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人工掠夺性采挖,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荞麦和冬油菜新品种引进项目。

通过实施《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项目引进荞麦、冬油菜新品种,配套抗倒伏肥料,改进栽培技术,签订订单,切实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进一步促进油菜、荞麦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特色农作物生产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我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甘南州藏中药材川贝母人工培育基地建设项目。

野生川贝母种子成熟不一致,落粒性显著,采集时间漫长,无法准时确定采种时间,必须建立人工栽培生产基地,准确观察种子成熟时间,按时采种。同时高原野生川贝母分布密度很低,地域广泛,交通不便,采种十分困难,依靠野生种子难以供给人工栽培种源,成本很高,必须建立人工原原种生产基地,保证质量和数量,减低种源成本。通过建立川贝母人工培育生产基地可以确保川贝母物种符合药典,提高种质纯度,选育优良品种。野生川贝母种子多有休眠特性,打破种子休眠的技术要求很高,必须在原原种生产基地统一采用人工处理技术系统,提供合格种源,普通农牧民才能够发展大规模的川贝母种植产业。树立农牧区高效农业典范,建立农牧互补经济模式。藏中药材产业是甘南州调整产业结构替代传统产业的有效手段。但是受地域自然条件、技术、人员及等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化水平较底,严重制约我州藏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一是自然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甘南州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形成多样的农业生态类型。州内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低温,霜冻,干旱,雹灾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藏中药材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对藏中药材种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藏中药材种植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障程度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科研基础条件差,基础薄弱,由于甘南州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在科研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不足,科研条件差,科研经费不足,藏中药材人工栽培在很大程度上凭经验,突破性创新性不大。随着对藏中药材的深入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对藏中药材人工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中药材研究的科研基础条件和科研水平已显得十分薄弱。三是商品化程度不高、集约化程度较低,由于对藏中药材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加工利用等方面重视不够,使藏中药材的生产长期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农牧民的商品意识淡薄。这样导致商品化程度不高,效益低下。同时,由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集约化程度较低,形不成规模。四是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甘南州藏中药材产业生产规模小,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难批量走向市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开发缓慢,效益比较低。

六、下一步改进建议

1.进行农牧民适用技术指导和培训。甘南州种植区农牧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接受能力较差,科技种植意识不够强,为此,以项目为依托,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农牧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提高农牧民自觉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增加基础性研究投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荞麦、冬油菜和藏中药材优质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筛选,鉴定和利用研究,充分利用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和藏中药材品种,为我州特色产业培育提供支撑。同时,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重金属污染,用地养地结合。增加保水供肥能力。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3.加强川贝母生产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好川贝母优势区域规划,搞好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优质川贝母育种繁种基地,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川贝母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初步形成集中产地和规模效益,为藏中药材特色产业培育提供有利条件。

4.以企业为龙头,实现产业化经营。甘南州川贝母产品的开发应从初加工入手向深加工拓展,形成初、深加工并进的趋势。研发高附加值的川贝母功能药膳食品、药品等,其科技含量较高,资金需求较大,应当鼓励,支持有一定经营能力的人建立加工型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走“产、供、销”相结合的路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和流通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防范市场风险,进一步提高川贝母的附加值,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既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扶持服务产业。

附件:绩效评价表。


上一条:​2020—2021年种子站州级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下一条:甘南州农业农村局 关于2022年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绩效自评的报告